top of page
西方寺

西方寺啟建「華嚴吉祥法會」廿一天 (圖/文:西方寺編輯部)

為祈新冠佛炎疫情早日消退,社會安定,經濟繁榮,人民安樂。本寺謹訂於農曆五月初四至廿一四日(西曆 6 月 13 日至 7 月 2日)啟建「華嚴吉祥法會」廿一天,迴向世界和平,干戈永息,疫疾消退,災難咸除,人心向善,安居樂業。法會敬誦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全部及華嚴字母。於圓滿日入夕施放《瑜伽燄口》一堂,以此功德迴向,國家昌盛,風調雨順,與會善信,福慧雙增。因受疫情影響,法會按政府指引舉行,參加善信法喜充滿,同植福田,共霑法益。現將法會開壇日住持大和尚開示全文刊出,以饗讀者:

寬運大和尚:

早晨、早晨、早晨!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今天大家來誦甚麼經啊?(《華嚴經》。)《華嚴經》內容是說甚麼的啊?懂得嗎?(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)不容易啊!《華嚴經》是說給誰聽的?(大菩薩。)是說給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聽的。因為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以後,第一部所講的經就是《華嚴經》。有人說他講了十四天,有人說他講了二十一天。多少天其 實並不重要,十四天也好,二十一天也好。但這次我們法會用多少天?我們用二十一天。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,所以佛的說法就不一樣。但我很喜歡釋迦佛成佛後說的第一句話。是甚麼話?就是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其實眾生所有的煩惱,都是由妄想、分別和執著所引起的。但很多時候,大家不明白,甚麼是妄想呢?甚麼是分別呢?甚麼是執著呢?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。據古大德所說,我們的妄想通常都因為無明,也就是因無明而有妄想,因妄想而有煩惱;「煩惱」在佛教裡稱之為「惑」。而這

個惑可分為三大類,即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。這三種惑,簡單地說,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了,就是無明惑;「無明」是我們的根本煩惱。如果我們分別了,就是塵沙惑;很多時候,我們都因為分別而有塵沙煩惱;塵沙是比喻,就是煩惱太多太多了,像塵沙一樣。如果我們執著了,就是見思惑;我們往往因為太過執著,有時候就不能圓融了。這就是見思煩惱。「見」是什麼?是我們看錯了。「思」,是我們想錯了。因為這個煩惱通常來自觸覺,我們對自己、環境,看錯了、想錯了,於是就會產生種種的分別、執著,煩惱自然隨之而生。所以說,我們的煩惱不外乎見思、塵沙、無明這三種。

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煩惱是甚麼煩惱呢?是「無明煩惱」;無明就是迷失了自性,智慧不現前,所以什麼都不知道。我們凡夫的煩惱是十分微小的,是很難覺察到的。剛才說了,這部經是說給誰聽的?說給法身大士聽的。法身大士不是一般的凡夫,而是菩薩,而且是摩訶薩;摩訶薩就是大菩薩,如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,這些大菩薩。嚴格來說,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已經不會退轉,已經是如如不動了。而我們這些凡夫每天都在起心動念。不過,其實我們請大家誦《華嚴經》,也是起心動念啊。《華嚴經》就是佛陀將自己的內證境界,告訴我們。這個世界在佛的眼看來是重重無盡、無盡緣起的世界;但同一世界,用佛眼來看,或用凡人眼來看都是不一樣的。因為凡人就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讀誦《華嚴經》的目的,就是想去除這些煩惱。當然是不容易做得到了。我們都知道,依天台智者大師的五種判教,將釋迦佛一世講經說法分為「五時八時」,最高就是「華嚴時」,如日照高山之時, 這是佛覺悟成道以後所講的第一部經(三七日)。接著去到鹿野苑講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說小乘《四阿含經》(十二年)。然後又講了《維摩經》、《思益經》、《勝鬘經》等方等經典(八年)。 之後又講了《般若經》、《大般若經》等(二十二年)。最後講了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(八年)。當然也講了不問自說的《阿彌陀經》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,佛教的種種善巧方便,其實都是「應病予藥」,因為眾生的煩惱實在太多了,無明、塵沙、見思,種種煩 惱,真的是多如塵沙啊!因為不同的根性,就有不同的煩惱,所以佛陀慈悲開設八萬四千法門。當然到了華藏世界又不一樣了,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,我們要認識《華嚴經》的內容,進一步了解它的宗趣,就必須要認識「一佛三菩薩」:一佛是毗盧遮那佛,三菩薩是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。而一般所講的「華嚴三聖」,中間是毗盧遮那佛,左邊文殊,右邊普賢。本經為什麼會有彌勒菩薩呢?因為在〈入法界品〉中,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以後見彌勒菩薩,登彌勒樓閣,圓成佛果;彌勒菩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,所以特別標示出彌勒菩薩。《華嚴經》的要義,講體用因果,以毗盧法身為體,以文殊菩薩妙智為用,因智起行,普賢菩薩妙行為因,行竟則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果。《華嚴經》的內容,整個體系以一佛三菩薩就可以說明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精髓,不單有理論,而且要結合行。「信解行證」是相應的,「教理行果」也是相應的,而前者和後者是不能分開的。《華嚴經》八十一卷,不出信解行證,不出教理行果,都是有系統的,我們修學《華嚴經》必須從這裡著手。但我們眾生為什麼做不到「信解行證」啊?其實淨土念佛法門可以很簡單,我們可以發願:「願我臨終無障礙,阿彌陀佛遠相迎。」我們最後要去哪裡呢?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大家能夠讀得明白,那麼無論《華嚴經》也好,《妙法蓮華經》也好,《楞嚴經》也好,其實都是一樣。《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說得很清楚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」修行就是要收攝自己的六根。《華嚴經》:「願我臨命欲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」(《普賢菩薩發願偈》)《妙法蓮華經》:「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。」其中「攝心念佛」的精神都是一樣的。所以大家要懂得,這三部經其實是一部。只是教化的對象不同而已! 依《華嚴經》經中所說,這部經典是佛陀在甚深禪定中所說的,而說法的場所共「七處九會」;所謂「七處九會」,是指佛在天上、人間的七個地方作九次宣說佛法。這七個地方分別是「人間三處」,即菩提場、光明殿和逝多園林;「天上四處」,即忉利天宮、夜摩天宮、兜率天宮、他化天宮。而「九會」分別是:初會菩提場、二會普光明殿、三會忉利天宮、四會夜摩天宮、五會兜率天宮、六會他化自在天宮、七重會普光明殿、八三會普光明殿、九會逝多林。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就說到這裡。明天再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有七地九會,佛陀為什麼要在禪定裡說呢?我們明天再講。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





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