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西方寺

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(上)

已更新:2020年9月29日


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及網友:


  阿彌陀佛!我們都知道,佛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,就是釋迦牟尼世尊的出生與成道;出生在四月初八,成道是在十二月初八。據經典所載,佛陀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,他所說的第一句話即是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若離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,即得現前!」這是他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的實相與奧秘。


  初成道的佛陀,思惟五濁惡世眾生迷惑顛倒,難可教化;若久住世間,實無益處,因而欲入無餘涅槃。當時,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想法,即前往面見佛陀,恭敬禮拜,勸請慈悲住世,大轉法輪。由於大梵天王的勸請,佛陀便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說四諦法,化導眾生。至此,佛陀、四諦法、五比丘一時俱有,佛法僧三寶終於出現於世。


  發展到後期的大乘佛教,提出了「五時」教判的說法,天台智者大師根據《華嚴經.如來性起品》的「三照三喻」、《涅槃經.聖行品》的「五味相生喻」、《法華經.信解品》的「長者窮子喻,將佛陀一生說法的次第分為五時:華嚴時、鹿苑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有一首偈語,可以說明佛陀一代時教以及說法的順序: 


  華嚴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

  二十二年般若談,法華涅槃共八載。


  佛陀悟道智慧大開之後,最後講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。《法華經》的經義與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,其實都是導入華嚴的境界。如此「先淺後深,先小後大,循循善誘,引人入勝也」。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學所用的方法。


  以下為大家講解一下《華嚴經》的內容結構及意義:


  《華嚴經》全稱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;是佛陀成道後,於菩提樹下為文殊、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說的第一部經典,含攝其全部教法的精義,是佛的自證境界、菩薩的最高境界,直接彰顯佛陀廣博無盡、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,並開顯重重無盡、事事無礙的妙旨,堪稱經中之海,無所不攝,展現出巍巍壯觀、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今天能夠聽到、讀誦到這部經,是很大的佛緣與福報。

  我們都知道,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「經王」,分別是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和《楞嚴經》。其中最被推崇備至的,正是《華嚴經》,被稱為「王中之王」。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。

  《華嚴經》比較完整的譯本有三個:

是東晉末、劉宋初年間佛陀跋陀羅所譯的《六十華嚴》,共六十卷三十四品;


是唐代實叉難陀等所譯的《八十華嚴》,共八十卷三十九品;


是唐代般若所譯的四十卷本,《四十華嚴》,是該經《入法界品》的別譯,簡稱為《普賢行願品》。

  三種譯本中,以實叉難陀所譯《八十華嚴》較為完備,有四萬五千頌,將近七十萬字,且文義更為流暢清晰;但就影響而言,特別是作為華嚴宗據以立宗的經典來說,還是首推《六十華嚴》。

  我們現在法會所用的,就是新譯的《八十華嚴》,共八十卷三十九品,文義浩瀚,所以只能為大家作提綱挈領式的簡介:依經中所說,佛陀最初成就無上正覺,用二十一天的時間,開演華嚴,示一乘佛法。說法場所共「七處九會」;所謂「七處九會」,是指佛在天上、人間的七個地方作九次宣說佛法。這七個地方是「人間三處」,即菩提場、光明殿和逝多園林;「天上四處」,即忉利天宮、夜摩天宮、兜率天宮、他化天宮。

  而《華嚴經》的世界觀就是「華藏世界海」,此世界住於香水海中蓮華之上,種種妙寶莊嚴,含藏一切世界,深廣而無窮盡。對於娑婆世界的我們來說,這是必需要認知的世界——諸佛菩薩充滿整個世界之中,如經上所說,能夠「於一毫端現寶王剎,坐微塵內轉大法輪」。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,在華藏世界海中,不過是一粒塵埃。然而,就是在這塵埃般細小的地球上,我們能夠見到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。


  《華嚴經》所開顯的境界,就是「一真法界」、「圓融無礙」。《華嚴經》講,我們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,即使有缺陷也是美的。一真法界,重重無盡,萬法自如,處處成佛,時時成道。這就是經中所說的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的境界。 

  關於本經的宗趣,一般是以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(又叫清涼國師)所著的《華嚴疏鈔》為依據。澄觀大師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;大師崇拜文殊菩薩,常朝拜五台山,他對《華嚴經》研究很深。


  曾有這樣的一段故事,當《華嚴經》由實叉難陀尊者翻譯回來以後,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宣講過,後來四祖澄觀大師就發心寫疏鈔;在未寫之前,他就禮拜華嚴三聖;在拜的時候他就祈願,希望能夠合乎佛心,把這部經書順利疏解完成,求佛加持。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,夢中見到諸佛菩薩充滿於虛空之中,一片光明;他就在光明中禮拜諸佛菩薩,同時捧起這片光明吞下去了。到了第二天,他的境界就與前大不相同了,非但深入悟境,而且智慧很高,寫起文章來文筆流暢,疏鈔得以圓滿完成。所以,一般研究《華嚴經》都必須要讀澄觀大師的疏鈔。

  那麼,澄觀大師所撰的《華嚴經疏鈔》,裡面所講的本經宗趣是什麼呢?它說:「本經宗趣,以明法界緣起,理事因果,不思議為宗;以真俗圓融,悲智兼修,契入一真法界為趣。」


  我們都知道,華嚴宗在「判教」中被稱為「圓教」,「圓」指圓滿、圓融、互無分別。「法界緣起」是華嚴宗一項基本宗義,屬華嚴「四法界」中「事事無礙法界」的內容。什麼是「法界」呢?「法界」通指「真如」、「實相」,此處「法界緣起」指的是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」,無盡的諸法各為緣起,又互為緣起,互相影響,相互涉入,自在無窮。正如一盞燈與千盞燈同放光明,交融無別,諸法互入互涉,因此淨穢、聖凡之相圓融一體,我、眾生與佛也圓融一體,外相雖有別,不生不滅的體性相同。亦稱爲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
  「法界緣起」有兩個要點。第一是「世出世間」,一切現象,均由法界清淨心隨緣生起,離開法界一心更無別物。第二是,在此「法界一心」作用下,各種現象無不處於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你即是我,我即是你的法界聯繫中;也就是說,在這個緣起之中,「理」與「事」是不能分開的,「事」是由「理」來成就的;理因事顯,事由理成;所以理中有事,事中有理,這是「圓融無礙」、「重重無盡」的境界。

 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,我們要認識《華嚴經》的內容,進一步了解它的宗趣,就必須要認識「一佛三菩薩」:一佛是指毗盧遮那佛,三菩薩是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。而一般所講的「華嚴三聖」,中間是毗盧遮那佛,左邊文殊,右邊普賢。本經為什麼會有彌勒菩薩呢?因為在〈入法界品〉中,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以後見彌勒菩薩,登彌勒樓閣,圓成佛果;彌勒菩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,所以特別標示出彌勒菩薩。


  上面是本經的義理大要,希望大家有個基本的概念。至於本經的內容、結構,將於下集再和大家扼要地說明。謝謝大家!



Comments


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.
bottom of page